機動車發(fā)生交通事故后,停運損失賠償問題引發(fā)糾紛,近日,湖北省建始縣人民法院審理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,保險人未依法履行格式條款提示說明義務,其免責事由不成立,判令保險人賠償受害人停運損失。
林某駕駛小型汽車與廖某駕駛的小型新能源汽車追尾,造成兩車受損,交警部門認定,林某未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,負事故全部責任,廖某無責。廖某駕駛的車輛系從汽車出租車公司租用,用于旅客營運,事故導致該車停運9日,由此造成營運損失。林某車輛已在某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及商業(yè)第三者責任險,事故發(fā)生在保險期間內(nèi)。
事故發(fā)生后保險公司已向廖某賠償車輛維修費,但對停運損失,林某與保險公司均不愿承擔,溝通無果,廖某隧將林某及保險公司訴至法院。
庭審中,保險公司辯稱,根據(jù)《機動車商業(yè)保險條款》第二十四條,停運損失屬間接損失,不在保險賠償范圍內(nèi)。同時,提交有林某簽名的“投保人聲明”,載明“保險人已介紹條款并明確說明免責內(nèi)容”,及擬證明案涉保險合同訂立過程的一張時長為1分41秒的光盤,主張已履行提示說明義務,不應承擔賠償責任。
林某則否認保險公司的說法,稱投保時保險公司未提示、說明免責條款,自己對該條款并不知曉,保險公司提交的證據(jù)無法證明其履行法定義務。
法院審理認為,案涉保險合同通過網(wǎng)絡簽訂,存在三方面關鍵問題,一是《機動車商業(yè)保險條款》第二十四條第(一)項未采用黑體字等足以引起注意的標識,不符合提示形式要求;二是手機端保險合同字體較小,保險公司提交的光盤播放時長僅1分41秒,無法完整還原合同訂立過程,也不能證明投保人有足夠時間閱讀條款并注意到免責內(nèi)容;三是雖林某在“投保人聲明”上簽字,但保險公司未提供證據(jù)證明曾以網(wǎng)頁、音頻、視頻等形式,對免責條款向林某進行明確說明。
綜上,法院判決保險公司免責理由不成立,應在商業(yè)第三者責任險限額內(nèi)賠償廖某停運損失。該案適用小額訴訟程序?qū)徖?,判決書送達已發(fā)生法律效力。
法官提醒
隨著保險線上簽約日益普及,如何依法履行提示說明義務成為保險公司合規(guī)經(jīng)營的關鍵,提示說明應達到“足以引起注意”并“使對方理解”的標準,不能流于形式。保險公司應對免責部分進行重點標識或?qū)iT說明,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。對投保人而言,簽字確認前應仔細閱讀保險條款,尤其是免責內(nèi)容,如有疑問應及時要求保險公司解釋,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理賠爭議。
關于我們
聯(lián)系我們
微信公眾號
返回頭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