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報-法人網 全媒體記者 李夏

近年來,中國電影產業(yè)發(fā)展如火如荼。不久前上映的戰(zhàn)爭片《長津湖》更是創(chuàng)下55.32億元的高票房成績,成為國產電影中當之無愧的爆款。相關數據顯示,僅2021年上半年,中國電影完成275億元總票房收入,超出同期北美票房3倍。截至11月3日,中國電影累計票房已達425.46億元,繼續(xù)領跑全球市場。中國電影產業(yè)的高速發(fā)展,讓更多資本看到了市場的巨大紅利與潛力。同時,單部影片投資回報率也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,令不少投資者趨之若鶩。遺憾的是,獲得高額紅利回報的只是少數投資者,更多的投資者則可能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。近日,《法人》記者采訪了多位投資電影血本無歸的受害者、影視圈業(yè)內人士,以及專注電影投資糾紛、合規(guī)業(yè)務方面的律師,試圖揭開個人投資電影的“風險蓋”。
期待紅利,反成“韭菜”
采訪中記者發(fā)現,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開始涉獵電影項目的投資。但是,因以個人名義直接作為電影投資方、出品方、制片方在國內是不被允許的。為了達到投資目的,行業(yè)里普遍的做法是,上游公司溢價賣給下游的個人,從而完成類似于眾籌式的投資行為。個人投資電影,暗藏諸多投資陷阱,投資人經常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,山西的楊女士就是其中之一。她告訴記者,2019年9月,自己加入一個股票分享群,但一段時間后,老師開始誘導群友購買電影份額。為了加大可信度,老師還把一位自稱電影公司的工作人員拉進群,曬出幾百萬元的電影合同和簽約儀式現場照片,并承諾短期內電影會上映,之后坐等收益分紅?!霸谒麄兊囊徊讲秸T導下,我投資了50萬元。”楊女士對記者說,“蹊蹺的是,投資完群里就沒人說話了。過了幾天,老師解散了這個群,還刪除了我的微信。這時候,我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。到現在,錢都沒有追回來。”據記者了解,楊女士的遭遇并非個案,一些個人投資者做著電影紅利的美夢,最后賠得血本無歸,淪為被割的“韭菜”。北京的張博(化名)是做實體生意的商人。3年前,同樣在一個微信群里,他偶然看到關于電影投資項目分紅的介紹,其中提到投資回報高達幾十倍。群里發(fā)此信息的黃小姐還為張先生分析了電影項目背后的制片方、演員陣容以及未來票房收益等。聽到如此專業(yè)的講解,張先生動心了,先后投資了80萬元,隨后也沒消息了。半年后,張先生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些“電影眾籌騙局”的報道,想起自己簽訂的幾份電影投資協(xié)議,如夢初醒。他急忙聯系了投資的影視公司,被告知“電影虧了”,投入80萬元只剩下3222元?!罢鏇]想到,電影行業(yè)水這么深,辛苦攢了10年的錢,幾乎都打了水漂兒,悔不當初啊。”張先生說。
千分之一起投,入市需謹慎
10月18日,記者采訪了銷售“電影份額”的李麗(化名)。她給記者發(fā)來院線電影、網絡大劇等領域的多份電影項目書,其中包括院線電影《掃毒3》《危機航線》《吳風不許浪》等作品。她告訴記者:“個人投資電影是千分之一起投的,購買的是份額,采用的是票房分賬收益模式?!崩钆肯蛴浾呓榻B了自己手中等待出讓份額的電影項目。其中,《掃毒3》300萬元起投,現階段轉讓價格2.4億元,每個階段出讓價格及份額在3%至1%之間?!段C航線》現階段轉讓價格2.6億元,出讓份額在5%至1%之間。《吳風不許浪》暫定出售總價1.2億元,目前出讓份額在10%至5%之間。11月9日,電影圈內人士洋子(化名)告訴記者,影視投資項目一般通過眾籌方式出讓份額,票房高的電影確有分紅可能。比如《大圣歸來》,89名眾籌投資人共計投入780萬元,公映后總票房達到9.56億元,平均每個人獲得25萬元投資收益。據了解,為該電影宣發(fā)經費進行眾籌,是出品人路偉的一時興起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,僅一天時間,已有超過70位朋友加入“西游電影眾籌”微信群,眾籌金額從1萬元到數萬元不等。參與者都是以個人名義直接入股該片領銜出品方,以此方式參與了這部投資合計約6000萬元的電影項目。電影上映后,票房可觀,每名投資人獲得4倍的收益。該電影也被譽為我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眾籌成功的電影。不過,洋子也提到,“這種項目是極少的,分紅的前提是電影拍攝完成上映并盈利,而由于前期電影市場相對封閉,個人投資電影的行為具有極高風險?!?/p>
眾籌式投資,融資套路多
11月9日,對于電影項目融資的套路,電影投資人姚華向記者介紹,電影投資比較常見的模式是,電影投資方不虛增成本,按份額固定價格進行融資和出售。比如投資50萬元,可以拿到一個電影0.1%的收益權,未來發(fā)行也基于電影票房的0.1%進行結算分配。這種情形,相對來說沒有合法性問題,但從客觀上來講,其實是在利用自然人不了解電影市場票房的分配構成,易導致利潤縮水或產生誤解。姚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一個電影如果收益是50億元,去除院線收益、電影專項基金稅費、發(fā)行代理費等,真正留給投資方可以進行分配的,大概也就是30%至35%之間。在這個范圍里,如果以30%計算,50億元的票房里,投資人只能拿到15億元。15億元里面,去除作為基礎投資方、制片方、主創(chuàng)獎勵等,再進行拆分,下游投資人能夠拿到的收益比例會非常低。這種情形之下,做成理財產品或拆分份額向他人進行融資,絕大部分注定失敗,極易引發(fā)群體訴訟,甚至會對影片口碑產生惡劣影響。另外,上述方式常常導致電影份額被放到一些投資理財群或股票群推銷,“殺熟”情形非常多,亦越來越像類似傳銷融資模式,風險很大。對此,知名電影監(jiān)制姜岱曾告誡,“投資電影的個人投資者,只有極少數人能賺到錢。一般來說,制作方都會想盡辦法規(guī)避風險,收割下游‘韭菜’。因此,提醒個人投資者不要對市場抱有幻想,電影行業(yè)入市需謹慎?!?/p>
高溢價是常態(tài),易涉嫌合同欺詐
投資電影到底有哪些法律風險?11月9日,北京韜安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電影投資結構方面,無論作為投資方、出品方還是制片方,通常是一個法人實體。從行政管理上來說,基于內容審查及電影工業(yè)化流程需要,個人作為聯合設置協(xié)議的一方,在行政審批委托方面,一般是過不了的?!峨娪爱a業(yè)促進法》明確規(guī)定,申請制作許可證、拍攝許可證、電影供應許可證、電視劇發(fā)行許可證等,都需要是法人實體。王軍介紹,從行業(yè)角度來說,近年來一些投資方把電影份額做成理財產品進行對外融資,個人成為被融資的對象,還有將單一合同拆分成份額進行眾籌式投資,這些行為無論從內容審查、行政監(jiān)管來看,都會有很大問題。他認為,眾籌具有極高法律風險,和非法集資、向不特定公眾吸收公眾存款此類違法行為距離很近,屬于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和紅線邊緣。眾籌行為,本身具有極大不可控性、法律風險和合規(guī)風險,甚至是刑事風險。據了解,投資方將電影份額對外轉讓或再融資的時候,必定是溢價的,而合同一般以制作成本或票房預估為前提向投資人“兜售”。其中,電影核心成本和評估方式極易被虛報或隱瞞,涉嫌合同欺詐。王軍進一步談到,“假設票房預估30億元,結果不到1億元,那么這種情形屬于重大誤解還是顯失公平?如果過了合同法定的除斥期間,更會出現很多爭議。”11月9日,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于文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談到,中國電影市場剛剛起步,缺乏相對成熟的規(guī)則,個人處于完全被動地位。普通個人投資者對電影制作公司資質和信譽缺乏判斷力,也沒有能力對電影項目盡調,容易被渾水摸魚的份額銷售公司或者個人欺詐。此外,電影項目書屬于格式文本,合同條款基本上是維護項目方利益多,對投資者限制多、保護少,投資者容易忽視且缺乏有效手段具體了解后續(xù)收入數額。
(版權屬法治日報社《法人》雜志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