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北京大運河博物館。 人民網(wǎng)記者 李博攝



北京大運河博物館。 人民網(wǎng)記者 李博攝



北京大運河博物館。 人民網(wǎng)記者 李博攝
人民網(wǎng)北京5月27日電 (記者李博)北京通州大運河畔,一座“文化糧倉”、一間“森林書苑”、一艘“運河之舟”設計新穎造型獨特,三大文化設施于去年年底對公眾正式開放。一經(jīng)亮相便火爆出圈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三大文化設施總計接待游客16萬人次。
當前,北京正著力打造“書香京城”、創(chuàng)建“博物館之城”、建設“演藝之都”,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位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(nèi),由北京藝術中心、北京城市圖書館、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組成,建筑規(guī)模約30萬平方米,配套共享設施建筑規(guī)模約30萬平方米,與行政辦公區(qū)隔大運河相望,打造輻射京津冀的市民文化新地標。
“運河之舟”續(xù)載歷史文脈
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設計理念源于古運河圖景中船、帆、水三個元素,以運河為線索,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。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取自“船”,展陳大樓屋頂造型取自“帆”,兩座建筑間有一條長約270米、寬約20米的休閑水街,運河故道曾在此流淌。
大運河博物館建筑面積約9.97萬平方米,由基本展陳、專題展覽、開放展示、臨時展覽四大類型構成,游客登上“運河之舟”,仿佛穿越時空,與千年漕運文化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。
展陳大樓二層正舉辦“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—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展”,圍繞大運河與北京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,以人、水、城為內(nèi)容主線,講述從春秋時期運河肇始到當下大運河文化帶的故事,共展出文物一千余件。位于主樓三層的“不止運河——沉浸式體驗展”采用目前國內(nèi)博物館規(guī)模最大的三維衍射系統(tǒng)裝置,觀眾可穿越時空,暢游大運河。
博物館運河風物(文創(chuàng)空間)、運河書屋(閱讀空間)、碼頭小敘(咖啡廳)、運河食舫(餐飲服務)和運河小鋪(文創(chuàng)體驗)五大文創(chuàng)空間可提供紀念品、餐飲等服務。
“文化糧倉”精釀文化盛宴
北京藝術中心建筑外觀設計靈感源自古運河糧倉,被譽為“文化糧倉”,建筑面積12.5萬平方米,由三座獨立建筑體組成,包括歌劇院、音樂廳、戲劇場、小劇場4個室內(nèi)劇場,以及1個戶外露天劇場。
歌劇院擁有國內(nèi)最大、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擴聲系統(tǒng),葡萄園式音樂廳擁有鎮(zhèn)廳之寶“法國浪漫派”管風琴。這里匯聚8K、5G、AR、VR、全景聲等,觀眾可以感受到“藝術+科技”最新應用成果。
演出節(jié)目安排上,運營方將國家大劇院經(jīng)典劇目引入北京藝術中心,實現(xiàn)同步上演,還引入音樂劇、現(xiàn)代舞、先鋒戲劇、沉浸式表演等藝術門類,拓展演藝新場景,打造吸引年輕觀眾群體的都市文藝生活打卡地、集聚地。
據(jù)介紹,自去年底正式運營至2024年5月中旬,北京藝術中心共上演104場演出,舉辦藝術活動106場。觀演人數(shù)5.4萬余人,公眾參觀人數(shù)9.6萬人。
“森林書苑”點亮知識之光
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,“森林書苑”名副其實:這里沒有傳統(tǒng)圖書館四四方方擺設,打破了實墻隔離,144棵銀杏樹撐起屋頂宛若森林傘蓋,巨大玻璃幕墻引入自然光,書架擺設打造“書山有路”之感,游客讀者沿山間閱覽區(qū)拾階而上,猶如穿梭在森林之中,或停留在山丘溝壑之內(nèi),可席地而坐,手捧喜愛的書籍靜心閱讀。
在少年兒童館,讀者不僅能享受圖書借閱、閱讀指導與活動等服務,還能通過智慧展陳、4D觀影等高科技設備設施進行沉浸式閱讀、學習。城市圖書館還設有24小時休閑就餐區(qū),有精美的文創(chuàng)展示,還可以喝一杯機器人“拉花師”做的咖啡,感受愜意的休閑時光。
截至4月15日,北京城市圖書館已累計接待讀者118.67萬人次,讀者平均駐留時長為2.3小時,書刊外借總量達21.77萬冊次。
 關于我們
    關于我們
    
    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
     微信公眾號
    微信公眾號
     返回頭部
    返回頭部